工業自動化行業深度報告:從國產替代看產業鏈的投資機會
作者:
來源:
發布時間:2023-04-07
工業自動化——智能制造的“明珠”
在《中日制造產業系列報告之一—從日本**制造看中國制造升級》報告中,我們回 顧了日本制造業的發展歷史及其市場表現,日本為我國提供了寶貴經驗。中日都以制造“硬 科技”為**競爭力,且目前中國正處于制造業崛起的階段,在國內市場充足需求的支撐 下,預計我國制造業先“國產替代”,后依賴“效率優勢”出海。結合日本經驗,我們梳 理出我國制造中*“長坡厚雪”的幾大領域:工業自動化、電氣設備、通信設備、半導體 等。本報告圍繞工業自動化,將從產業鏈視角來看國產替代,并結合日本經驗篩選**環 節的**公司。我們首先將重點梳理工業自動化主要環節,聚焦主要產業鏈中的**公司。
工業自動化:國產化率有望進一步提升
工業自動化,又稱工業控制自動化(工控自動化),是指將自動化技術運用在機械工 業制造環節中,實現自動加工和連續生產,提高機械生產效率和質量,釋放生產力的作業 手段。工業自動化的發展依賴于信息技術、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,自動化技 術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傳統作業模式,加速了傳統工業技術改造。工業自動化上**業是 電力電子元器件,下**業主要包括 OEM(代工)型市場和項目型市場。
通過需求動力的不同來源,全球工業自動化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:第Ⅰ階 段(40 年代-60 年代初):此階段主要為單機自動化階段,市場上各種單機自動化加工設 備涌現,并不斷擴大應用和向縱深方向發展,典型成果和產品包括硬件數控系統的數控機 床。第Ⅱ階段(60 年代中-70 年代初期):此階段主要以自動生產線為標志,在單機自動 化的基礎上,各種組合機床、組合生產線出現;同時,軟件數控系統出現并用于機床,CAD、 CAM 等軟件開始用于實際工程的設計和制造中。第Ⅲ階段(70 年代中期-至今):20 世 紀 70 年代初期,美國學者**提出 CIM 概念,CIM 是一種實現集成的相應技術,即把分 散**的單元自動化技術集成為一個優化的整體,而作為實現集成的相應技術,并行工程 自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開始應用和活躍于自動化技術領域,并將進一步促進單元自動化技 術的集成,該階段的典型成果和產品包括 CIMS 工廠和柔性制造系統(FMS)等。
政策扶持有望進一步推動內資企業克服技術壁壘,國產替代率有望進一步提升。要突 破對海外進口的依賴,*關鍵的仍然是要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進軍高精尖智能制 造設備領域。2021 年 1 月 23 日,財政部、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《關于支持“專精特 新”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》,啟動**財政支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政策。除此之外,“十四五智能制造規劃”和智能制造 2025 等政策中均有相關內容支持工 業自動化發展。隨著工業自動化政策扶持力度的進一步加大,工業自動化高精尖技術有望 得到突破,受制約的細分行業國產化率有望進一步提升。
投資機會
相關新聞
2021-09-15